Lisy's blog Lisy's blog
首页
后端
前端
读书
关于

新晴

做事情积极主动。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首页
后端
前端
读书
关于
  • 读书计划
  • 文学类

  • 社科类

    • 《原子习惯》
    • 《程序员修炼之道(第2版)》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奇特的一生
      • 《奇特的一生》
        • 点评
        • 《奇特的一生》系列随笔
        • 编者的话
        • 第一章 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
        • 第二章 崇拜者眼中的柳比歇夫
        • 第三章 令人惊叹的一生
        • 第四章 发现“时间统计法”
        • 第五章 精确感知时间
        • 第六章 缘起:一生的奋斗目标
        • 第七章 人生的容量
        • 第八章 时间之镜
        • 第九章 时间统计法的胜利
        • 第十章 光亮的背面
        • 第十二章 一切皆有代价
        • 第十三章 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
        • 第十四章 比时间更宝贵的
        • 第十五章 成为时间的朋友
        • 第十六章 超越自己的可能
  • 读书
  • 社科类
lisy
2024-06-16
目录

奇特的一生

# 《奇特的一生》

作者 (俄)格列宁

# 点评

推荐本书这是一部柳比歇夫的个人经历的纪实文学,重点讲的是柳比歇夫贯彻执行了一生的时间统计法对他的自己的影响。

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知道时间统计法对柳比歇夫的收益是什么。读完,我自己觉得,利用时间统计法,我会有个如下收益:

  1. 时间记录可以帮助自己保持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才不容易放弃自己
  2. 让有效的方法成为自己生活的骨架,用来保证最高的效率,用来保证最旺盛的生命力
  3. 认识到时间的作用:时间是用来创造的,是用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是用来享受生活乐趣的
  4. 人可以在日常中找到超越自己的方法
  5. 获得心灵自由

# 《奇特的一生》系列随笔

坚持他的方法必须有一个前提,你要有一个伟大的目标

打鸡血最大的困难在于,别人有目标、有动力,坚持不是问题。你缺乏目标和动力,往往走着走着就累了,就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有回报,然后就慢慢掉队了,需要再一次打鸡血,如是循环几次,你就慢慢接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的现实

# 编者的话

这本书的初版在1979年发布,2001年之后就是没在再出版了。2013年再版。现在看到是再版之后的版本的。柳比歇夫坚持记录时间56年,可以感知1分钟级别的时间,真正把时间用到了极致。应该找到自己的目标,把时间用在实现目标上。

# 第一章 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

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作者一开始不好描述 柳比歇夫

他的学术斗争,意义相当复杂,相当成问题。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学术斗争,谁也不会落个绝对正确。自然喽,也可以替他把事情弄得简单些,编上一套。不过,这样一来,就不好用他的真名实姓了,其他许多人的姓名也该一笔抹去。结果,谁也不会相信我的故事。

其次,我想对这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特别是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更有必要这样做。

我想叫大家看看:人是多么了不起,看看我们这里有多么出色的人。

真人真事当然是有妨碍的,捆住了手脚。虚构的人物好办得多。虚构的人物任人摆布,并且纤毫毕露——他的一切想法和意图,他的过去和未来,作者都一清二楚。

另外,我还有一个任务:向读者灌输一些有用的知识,介绍些材料。这些知识,不用说,会令人惊诧莫名,但遗憾的是,对于文学作品并不相宜,倒是适合于科普小品。

记录56年时间的使用,确实非常了不起

:人是多么了不起,看看我们这里有多么出色的人

:人是多么了不起,看看我们这里有多么出色的人

比歇夫博学多才

这种愤怒之情,我也是涓滴在心,因为我也想过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想到底……

用不了多少时间,我就相信自己过去并不了解柳比歇夫。认识倒是认识,同他见过几次面,我知道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但是他的个性如此恢宏开阔,却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怀着羞愧的心情回想起:我过去竟把他看成是个怪人,一个聪明可爱的怪人;我很痛心,错过了许多同他促膝相对的机会。有多少回,我打算到乌里扬诺夫斯克去看他来着,我以为来日方长。

不知是第几次了,生活教我对什么事都不要因循拖延。仔细想想,生活实在是个任劳任怨的好当家,它一次又一次地给我机会,安排我同许多当代最有意思的人物见面。可是我不知忙些什么,来去匆匆,不断拖延,以致失之交臂。我拖拖拉拉是为了什么?忙些什么?当初瞎忙的那些事,如今看来是那么渺小,而损失是那么惨重,主要是再也不能挽回弥补了。

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大学生耸耸肩膀,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讲话的人聚讼纷纭,他没有办法统一起来。

柳比歇夫的性格恢宏开阔

恢宏开阔

报告的人从柳比歇夫身上挑出他们喜欢的东西来讲,再不然就是选择他们需要的东西来做他们的论据。年复一年,他们塑造的柳比歇夫的各种形象会融合成某种中性的东西,说得确切些,融合成一种人人都能接受的折中的东西,没有矛盾,没有难解的谜,给磨平了棱角,很难辨认出原型

柳比歇夫也是一个让作者感到安心跟温暖的人

当初,我知道什么地方有那么一个人,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同他谈,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同他争论。那时,我一念及此便感到心满意足。

当初,我知道什么地方有那么一个人,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同他谈,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同他争论。那时,我一念及此便感到心满意足。

要点:作者认为柳比歇夫最大的密码是--如何活的更好的方法(如何生活更好)

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得更好。

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得更好。

# 第二章 崇拜者眼中的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有很多崇拜者,包括作者本人

这种爱慕之情和强烈的兴趣,叫我想起了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季摩菲耶夫·列索夫斯基,想起列夫·达维陀维奇·兰道和维克多·鲍里索维奇·史克洛夫斯基7。自然,那会儿我知道他们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出类拔萃是大家公认的。柳比歇夫可没有这样大的名气。我见过他平日的样子,头上没有任何光环:衣着寒酸的一个老头儿,体态臃肿,其貌不扬,对文坛形形色色的奇闻逸事怀着小地方人的那种兴趣。他的魅力又在什么地方呢?乍看起来,吸引人的,是他在观点上标新立异。他所说的一切,似乎都是离经叛道的。最最不可动摇的原理,他都能提出怀疑。他不怕冒犯任何权威——达尔文、季米里雅泽夫、泰雅尔·德·夏尔顿、施辽丁格8……论据每每从别人没有想到过的地方突然冒出来。显而易见,他丝毫没有摭拾别人的牙慧。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并经过他自己的验证。连讲话都是用他自己的字眼,并且用这些字眼的原始意义。

“我是个什么人?我是个狄列坦特9,杂家狄列坦特。这个词出自意大利文的‘狄列托’,意思是愉快。这是指这样一种人,他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干起来便会感到愉快。”

他的魅力又在什么地方呢?乍看起来,吸引人的,是他在观点上标新立异。他所说的一切,似乎都是离经叛道的。最最不可动摇的原理,他都能提出怀疑。他不怕冒犯任何权威——达尔文、季米里雅泽夫、泰雅尔·德·夏尔顿、施辽丁格8……论据每每从别人没有想到过的地方突然冒出来。显而易见,他丝毫没有摭拾别人的牙慧。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并经过他自己的验证。连讲话都是用他自己的字眼,并且用这些字眼的原始意义

标新立异仅仅是表面现象,从中可以推测到一整套世界观体系,某种不平常的东西,犹如一座睥睨天空的巨型建筑的轮廓。这座尚未落成的建筑,形状奇特,引人入胜……

柳比歇夫之所以被崇拜在作者看了是他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他有特立独行的观点、有不错的学术著作等

# 第三章 令人惊叹的一生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不问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这种工作方法是独立存在的。从表面上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一点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而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时间统计法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柳比歇夫旺盛的生命力

# 第四章 发现“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从1916年到死前几天都在写日记。他的日记是一个时间账簿,记录的格式是地点、日期、事件、用了多长时间,他每个月、每年都会做统计并列出图表。

某一天他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书,都见到谁了,到哪儿去了。

任何一个人的日记,即使是最最秘不示人的,也总是下意识地,在心灵察觉不到的地方,隐隐约约地期待着它的读者。

# 第五章 精确感知时间

现代技术节约出来的时间去哪里了,作者几十年前就在问了,今天更甚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柳比歇夫记录一切花时间的活动,他自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感知时间的能力,可以不用钟表感知时间一项活动需要的时间

是什么迫使他这样做的?

要点

·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柳比歇夫都记录在日记中。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 第六章 缘起:一生的奋斗目标

柳比歇夫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终生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不断从生活中挖掘时间(初期做了很多的牺牲)

弗伦凯尔和И.塔姆,森林学家Г.莫罗卓夫,自然科学家弗拉基米尔·帕拉金和亚历山大·帕拉金两兄弟,П.苏希金,Г.维索茨基;最后还有柳比歇夫终生崇敬的老师亚历山大·加夫里洛维奇·古尔维奇。

这位青年教师并没有因为泰斗们的怀疑而彷徨。岁月递嬗,具体的方法有所修正,某些东西不得不重新审议,但是总的任务不变——一旦干了起来,他一辈子也不背离既定的目标。

传说施利曼15起誓要找到特洛伊遗墟的时候才8岁。施利曼的例子之所以广为人知,原因之一是这种向目标直线进军、终生锲而不舍的情况在科学史上极为罕见。柳比歇夫二十多岁刚开始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候,也明确地知道他要达到什么目标。真是幸福而不平凡的命运啊!他自己提出了他的工作纲领,并从而预决了他的活动的整个性质,事实上是至死不渝。

这样到底好不好?——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定得那么死。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了笼头,错过了其他的机会,人变得干巴巴的……

谁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幻想家在无声无息中死去,没有达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目的

一切服从于生物学;凡是无助于此的,一概置之不理。他那时憧憬着建功立业,遵循着英雄主义的陈词滥调:首先是工作,一切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不惜牺牲一切。 事业代替了伦理,决定了伦理,它本身就是伦理,把存在和哲学的一切问题一笔抹杀;为了事业,人世间的一切喜悦和乐趣都不值一提。

一切服从于生物学;凡是无助于此的,一概置之不理。他那时憧憬着建功立业,遵循着英雄主义的陈词滥调:首先是工作,一切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不惜牺牲一切。事业代替了伦理,决定了伦理,它本身就是伦理,把存在和哲学的一切问题一笔抹杀;为了事业,人世间的一切喜悦和乐趣都不值一提。

# 第七章 人生的容量

"时间下脚料"对应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如何利用好呢?年复一年,这个方法以及他的其他工作方法,优点越来越突出。他仿佛什么都提前几十年计算好、设想好。仿佛连他的长寿都是事先估计到、考虑到的。

他的一切计划,甚至最后一个五年计划,制订的出发点,都是设想他起码应当活到90岁。

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他只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还是在克里米亚,他已经注意到边走路边打毛衣的希腊女人。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规定,短距离,两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明摆着,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明摆着,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柳比歇夫可以挖掘时间潜力,重复利用“时间下脚料”,从而避免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

柳比歇夫可以重复利用“时间下脚料”,通过月度、年度、5年计划的总结统计,更加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生命的潜力跟容量

要点

·柳比歇夫随时随地利用“时间的下脚料”:散步时捕捉昆虫,开会时演算习题……英语就是他利用“下脚料”时间学会的。

·柳比歇夫把一天中有效工作时间定为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对应在三类工作任务上。第一类包括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第二类包括非科研性的活动;第三类则是需要创造力的任务。每项活动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其重要性相称。

·年度总结会把一年中做的所有事情统计出来,例如:游泳43次,娱乐65次……清楚地显示出时间的用途,了解自己在一年中能做成多少事情。

# 第八章 时间之镜

柳比歇夫的总结公正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历史。柳比歇夫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

柳比歇夫的方法可以把时间保存为镜像

要点

·柳比歇夫以总结为镜,检查自己的工作效率。

# 第九章 时间统计法的胜利

他通过他的方法证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

柳比歇夫按照他那尽善尽美的几何学来安排他的生活,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他的漫长的一生,没有重大的偏差,确认了他的方法的胜利。他在他自己身上做了实验,得到成功。他的一生,是按照理智的法则安排的楷模。他学会了保持稳定的工作精力;他生前最后20年,做的工作一点不比他青年时代少。他的方法有益于他的身心……不必去介意那些说什么机械性的责难。对理智也好,对心灵也好,机械性并不可怕。精神要去害怕科学和唯理主义,那多害臊!如果真是这样,那不该让机械性同精神发生冲突,而该让奴性的精神同崇高的精神交战。从知识和思维活动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会摆脱机械性的控制奴役……

·柳比歇夫的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地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个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 第十章 光亮的背面

人比信仰好

这些人的文化修养、广度和深度都比得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人和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当时,科学家同时是思想家。科学家善于使本学科与整个文化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科学与思想携手并进

这些人的文化修养、广度和深度都比得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人和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当时,科学家同时是思想家。科学家善于使本学科与整个文化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科学与思想携手并进

他认为他是虚无主义者,屠格涅夫所说的那种虚无主义者。屠格涅夫说:“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不膜拜任何一个权威,他不信仰任何一个原则,不管这个原则多么受到人们的尊重。”

他身上有一种向自己提出问题的需求

他的可贵,在于他努力做出回答,不怕有错误

看了这些信,禁不住又羡慕又难过——随着这一代人的逝去,本世纪初和十月革命时代的俄罗斯文化即将成为明日黄花、过眼烟云。

要点

·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在研究上一样严格,他不断对自己提问,追求真理。

·柳比歇夫没有特别优越的生活条件,经历过战争年代,但他把一切苦难化为成果。

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在研究上一样严格,他不断对自己提问,追求真理

# 第十二章 一切皆有代价

,在学术方面,举手通过不说明任何问题,科学又不是国会,而且多数往往并不正确

,在学术方面,举手通过不说明任何问题,科学又不是国会,而且多数往往并不正确

柳比歇夫坚持自己从数据跟观察得来的结论,他的一生也非常坎坷

# 第十三章 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

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

他之所以写汇报,是出自分析上的必要:随着岁月的流逝,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珍贵,这种感觉是每个成熟的人都有的,在他则尤为突出。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阴,使他崇敬时间。

把他的时间统计法比作想向时间做自我剖析更为恰当

这是对时间的崇敬。他的时间统计法充满了对时间的崇高责任感,这里包含了对人、对全体人民和对历史的理

由于他遵循了自己的时间统计法,由于他从不把半个小时看成是少量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事

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命运,不是行动,不是心情,而是他的工作。至少,他的时间统计法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为了达到目的,一切都分配和计算停当。为此,他计划、计算,并按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分别做好分配。这样,他当然要汇报,他要汇报已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再过若干年,在那正义必然胜利,恶行照例受到惩罚的美好的将来,一切都好办,但眼前,人人都可以向他提出:瞧,结果怎么样,值得这么做吗?

# 第十四章 比时间更宝贵的

我们个人可以支配的时间真的是太短了45年从事跳甲属的研究工作,成果却是如此微不足道

人们经常充满敌意地对待时间

。空间、物质——这些东西都能以某种方式加以驯服。时间却始终那么放荡不羁。自从人类窥见宇宙深处,听到计算几十亿年的宇宙时钟的嘀嗒声,看到银河系会如何崩溃,时间就显得更加可怕了。

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啊,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啊,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

写信是柳比歇夫实际能够给予人们的一种小小的帮助。由于有可能帮助人,他变得十分慷慨,他忘掉了时间,不惜一切,全力以赴

柳比歇夫有一套自己利用时间的准则,他十分珍视时间,却乐于拿出时间帮助他人

# 第十五章 成为时间的朋友

时间统计法让柳比歇夫获得心灵自由,帮助他监督自己、认识自己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

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他要看到这一切,肯定会惊讶地重复某位哲学家的一句话:“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呀!”

这就是自由。他无拘无束,但他周围的人,他的亲人们却由于他拥有这种自由而感到苦恼。他周围的人是普通人,他们不能满足于他认为已经足够了的那点子物质条件。他经常没有空暇,他像童话中那个老在那儿磨啊、磨啊,不断磨出盐来的小石磨……没完没了地工作,这使他们很痛苦。

这就是自由。他无拘无束,但他周围的人,他的亲人们却由于他拥有这种自由而感到苦恼

科学是以怀疑始,以深信不疑终。哲学同样也是如此。

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

裨益之一就是可以保证自己的行动不偏离自己的目标

他的日记和书信,记载了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形成自己的个性在精神方面所做的努力

他的日记和书信,记载了他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形成自己的个性在精神方面所做的努力

这是时间记录的出发点跟目的

他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监视自己,自己向自己汇报

他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监视自己,自己向自己汇报

有些功成名就的人为了虚弱,不再冒险。但是这样可能限制了他在新领域的拓展

—就在这未写的和未做的清单里面,在未犯的错误中间,在回避了的冒险甚至羞辱中间,可能就隐藏着真正伟大的发现

—就在这未写的和未做的清单里面,在未犯的错误中间,在回避了的冒险甚至羞辱中间,可能就隐藏着真正伟大的发现

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

# 第十六章 超越自己的可能

不仅在紧急的情况下,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人都可以超越通常的可能性来工作

一个好的方法可能比热情更为重要

柳比歇夫既全面发展,又具有他必不可少的、独一无二的激情。

时间的奇特早就使作者感兴趣了。例如,作者发现,幼小的孩子对时间的流逝感觉很迟钝。人对时间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强烈、逐步敏锐起来,到了老年——有生之年愈少,时间的脚步声就听得愈真。

作者对柳比歇夫的时间不胜欣赏、羡慕,对此作者并不感到羞愧。柳比歇夫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匀称,使人为之惊叹不已。几十年的时间可以一眼看透,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丝毫模糊之处,也没有禁区。在我们的时代能这样坦率地度过一生——这是罕见的事

哈哈。让作者破防

他对人文科学的忽视和他对美学所持的傲慢态度实在令人气愤

柳比歇夫对时间利用的对他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对外人来说确实奇特的。“奇特的一生”说的说柳比歇夫贯彻一生的对时间的使用

一个人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他受之于科学的要比他给予科学的多,这一点对他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在我们看来却是奇特的,因为他似乎已尽其所能,把一切都献给了科学

一个人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他受之于科学的要比他给予科学的多,这一点对他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在我们看来却是奇特的,因为他似乎已尽其所能,把一切都献给了科学


使用 小悦记 导出 | 2024年6月16日

上次更新: 2024/06/16, 12:42:2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最近更新
01
Anaconda conda命令速查
01-05
02
docker学习
02-16
03
obsidian同步方案(termux+git)
01-06
更多文章>
Theme by Vdoing | Copyright © 2020-2025 lisy | 备案号:鲁ICP备18023702号-1
  • 跟随系统
  • 浅色模式
  • 深色模式
  • 阅读模式